日前,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合伙人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林教授团队攻克光电薄膜制备核心技术,研发出国产光电镊微纳操作系统,兼顾高通量和精准化能力,可实现对细胞、细菌、微生物等微纳米尺度生物微粒的并行操控,促进了单细胞筛选在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发展,创新突破国外技术长期垄断,实现光电镊技术的国产化。
众所周知,碳元素具有多种形式的低维结构,包括富勒烯(零维)、碳纳米管/纳米条带(一维)、石墨烯(二维)。由于表面效应、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,这些低维碳结构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,比如金属型狄拉克费米子、超导性、超顺磁性等,在信息和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硼是化学周期表第5号元素,和碳相邻,同时具有更轻的原子质量,因此自然就有了一系列问题,硼元素是否也能产生多种多样的低维结构?低维硼结构具有怎样的原子排布形式?其物理性质如何?
近日,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主办、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和材料研会共同承办的“秩年材料,面向未来”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创业分论坛成功举行。此次论坛旨在汇聚创新型人才,发掘材料学科新的增长点,解决创业项目实际需求,来自清华、北大、北科大等国内一流院校的八支优秀创业团队参会并作专题报告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(以下简称“中心”)“创新菁英计划”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明幽荣获“优秀报告奖”。